【原创爆燃大片】国际装备隐身前沿技术
本文为原创文章,转载请注明出处
本视频于2018年11月14日在由中国国防工业企业协会主办的
《装备隐身前沿技术与基础研究交流讨论会》中首次发布
视频简要:
一、国际形势
近年来,世界形势风云变幻。国际不安全感普遍上升,大国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,主要国家愈发重视和加强军备建设。
军事领域的变革持续深入发展,军事武器装备隐身化、远程化、精确化、智能化、无人化趋势不断凸显。
战争形态加速向复杂电磁环境条件下的体系对抗演变,国家安全战略、防务政策和力量体系转型明显加快。
二、战场态势
以美国为代表的军事强国,占领非对称战争的制高点,加强在战场指挥(Command)、控制(Control)、通信(Communication)、计算机(Computer)、情报(Intelligence)、杀伤(Kill)、监视(Surveillance)和侦查(Reconnaissance)“C4ISKR”系统的应用,尤其近期实施的“多域作战”、“传感器到射手”等工程,实现了“发现即摧毁”的战略构想。
同时,美军还大力发展光学、红外、雷达为一体的太空侦察体系、隐身战斗机、查打评一体化无人机、精确制导导弹等先进武器装备。
未来信息化条件下的高技术战争,将是隐身与反隐身的体系对抗,所有参与战斗的主战武器装备、后勤保障装备、甚至作战人员,均须具备隐身与反隐身的对抗能力。
三、国际隐身装备发展
从“空海一体战”到“第三次抵消战略”再到“全球公域介入与机动联合作战”,美国不断翻新军事概念,不断研制空基、海基等多型先进隐身武器装备。
2018年,结束长达20余年的研制,F-35联合攻击机正式服役。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单发单座舰载战斗机,也是唯一正式服役的舰载第五代战斗机。其隐身设计借鉴了F-22的技术与经验,采用内挂方式武器,头向RCS约为0.05平方米,可以将尾喷管中波红外辐射强度减弱80%-90%,红外辐射波瓣宽度变窄,减小被攻击区域。F-35还具有为海马斯火箭炮(HIMARS)提供协同制导能力,从而更加精确的打击机动目标,实现“传感器到射手”的无缝协同。预计2020年前后,在韩国、日本将部署近100架,在我国周边构成强烈威胁。
2018年8月,MQ-25A“黄貂鱼”舰载无人加油机正式签署采购合同,该机采用了一体化隐身外形设计,采用背部埋入式进气道,大大提高了雷达和红外隐身性能。配置MQ-25无人机的航空母舰舰载机将大幅增加滞空时间和作战半径。对于美国海军来说,MQ-25将是一个巨大的力量倍增器,并将改写未来海战格局。
2018年4月,第二艘朱姆沃尔特级驱逐舰正式交付美国海军,该舰是突破常规设计理念的全隐身一体化战舰,采用不规则雷达隐身外形,万吨巨舰的雷达散射截面如同一艘小渔船,验证了美国舰船隐身技术的最高水平。
综合美国装备技术发展情况来看,“忠诚僚机”、“蜂群作战”、“机载激光武器”等技术验证取得突破性进展;研制中的第六代战机将实现智能蒙皮、超视距作战、对地精确打击、有人无人机协同作战等;下一代隐身无人机、隐身战斗机及隐身战略轰炸机的研制,隐身渗透打击仍将是美军基本作战样式。
此外,2018年7月,英国国防大臣加文·威廉姆森在法恩伯勒国际航空展上宣布开展第六代隐身战机研制,该战机预计在2035年前入役。
瑞典萨博防务公司研制的“巴拉居达”移动伪装系统(MobileCamouflage System, MCS)本年度大规模交付德国、美国、英国军方。该系统通过灵活快捷的方式,实现对现役地面移动式武器装备进行隐身化改造,大幅减少雷达、红外和可见光暴露源,提高生存能力。
此前,波兰OBRUM公司与英国BAE系统公司联合研发了PL-01隐身演示验证坦克。该系统采用雷达、红外和光学隐身设计,配置战场感知、目标特征管理、主动对抗系统,实现目标与背景环境有效融合,演示了由外在式隐身到内在式隐身,再到智能隐身与主动对抗融合的完整技术链路。
四、未来·已来
多传感器融合侦察探测、远程精确制导、先进无人装备、人工智能等技术发展,必将促使装备隐身技术在未来3-5年实现跨越式发展。
古人云:兵者,诡道也;故是隐真示假,知己知彼,藏踪匿迹,方能勇站先机,百战不殆。
所有素材来源于互联网
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
长按识别二维码,关注我们,了解更多信息
免责声明:本公众号目前所载内容为本公众号原创、网络转载或根据非密公开性信息资料编辑整理,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及学习交流使用。由于部分文字、图片等来源于互联网,无法核实真实出处,如涉及相关争议,请跟我们联系。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知识产权或作品版权,本公众号所载内容的知识产权或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。本公众号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。